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2016//1/14~1/15關西行(一)上:關西慢活小旅行-錦奉茶廠,文人巷,太和宮,第一戲院,石店尾時光長廊彩繪牆

其實從去年暑假就開始提議要去曉琪主任老家關西玩樂,
揪到今年年初終於成行!
因為我的"索求",
曉琪主任幫我們找了民宿與行程,
實在好感恩唷!
謝謝專哥夫妻載我與曉慧一起南下,
接近10:00車停在曉琪家附近的停車場,
先上樓進入曉琪家,
她家的小孩子們居然為了歡迎我們畫了歡迎的字條,
好感心唷!
牆壁還貼上彩色的紙帶,
也是為了我們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特地佈置的唷!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關西慢活小旅行"~
10:00來到集合點:錦泰茶廠!
瞧見門口可愛的茶壺,
一定要合照!
旁邊各式大小茶壺都是裝置藝術~
一進門瞧見"麥頭"
這都已經是幾十年的古董囉~
英文:shipping mark
音譯名詞,1.商標的意思,
2.進出口貨物的包裝上所做的標記,
取自英文「mark」。
外貿中的「嘜頭」是為了便於識別貨物,
防止錯發貨,
通常由型號,
圖形或收貨單位簡稱,
目的港,
件數或批號等組成。
通常是由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和一些字母、
數字及簡單的文字組成,
其作用在於使貨物在裝卸、運輸、保管過程中容易被有關人員識別,
以防錯發錯運。

茶廠的販賣櫃台~
一進茶廠,
老闆先請我們喝茶,
這天開始轉寒,
能喝一杯熱呼呼的好茶真是幸福~
阿旺爸比也來囉~
一起先喝茶吧!
桌上還有茶點~
喝完由石店子69有機書店的老闆盧文鈞先生
開始介紹關西的過去與現在~
在像是傳統戲棚的視聽室裡,
我們坐著板凳看著影片聽著介紹,
頭上的燈罩是採茶的茶簍,
牆上的裝飾更是客家花布~

諒真會長賢伉儷這回也一起來旅遊,
曉琪帶了家族中的小孩子們同來認識自己的家鄉~
這位非關西土生土長的台中人盧文鈞先生,
經營了這家不賣書只看書交換書的"有機書店"~
這是一家老屋改造的有機書店,
"有機"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
在這裡我們不賣書,
我們用交換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
深化在地閱讀文化。
以閱讀推廣方式,
傳遞閱讀的內在精神,
建構人文交流的對話書店。
這裡會是一處持續成長與改變的有機書店;
小書店安靜佇立街角,
希望成為小鎮的人文風景,
也提供在地一處休憩與閱讀的無壓力空間。
 並且有了帶動社區營造與打造10年藝術小鎮的願景,
實在是好了不起的夢想與實踐力,
令人欽佩又感動!!
將超過100年老屋的改造,
重新設計並賦予新的生命,
藉著與社區營造的結合,
把個體-人當作是這個書店的主角,
讓60年前的商業區再度復活在現在的環境中。
發展獨立書店,
透過各式在地連結方式,
注入各式藝文元素轉化加值在地特色產業,
包括藝文加值產業、加值地方特色產業以及活化經營偏鄉藝文空間等,
一方面提升個人或團體藝文微型經營能量,
亦可同步活絡村落在地經濟等的計畫。
由更多的文創業者共同建構文創與藝術創作平台-透過創意設計,
創造與價值呈現,
帶動在地文創的發展,
藝文活動的活絡。
最後期待未來能打造一個有願景希望的老街文創園區-
斷的累積文創與藝術創作能量,
由點形成線、再擴大到面的文創街區,
讓關西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小鎮。
看完三段介紹影片後,
開始認識這歷史悠久的錦奉老茶廠!
我喜歡這老闆幽默風趣的解說,
將他們家三~四代傳承與茶葉故事娓娓道來,
讓我們不但收穫滿滿,
更笑到嘴都酸囉~
錦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
(前身為關西錦泰茶葉組合、錦泰製茶工廠)於1936年創立,
座落於風光秀麗的新竹縣關西鎮。
由創始人羅錦棠家族,
歷經第二代慶信、慶熾、慶維、慶永、慶烘五兄弟篳路藍縷經營至今已至第四代,
參與各式製茶比賽獲獎無數,
並致力於台灣茶文化之保存,
乃北台灣聲名遠播,
廠齡逾八十年的老茶廠。
"關西"地名的由來,
關西舊稱鹹菜甕,
日治時期改名為關西街,
係受到鹹菜棚的「鹹菜」之閩語發音(閩:Kiamtshai 客:Hamtsoi)
與關西(Kansai)之日語讀音相似。
關西錦泰茶廠建於民國25年4月(1936昭和11年),
初期以製紅茶、綠茶外銷日本為主,
民國44年遷址坐落於關西中豐路一段牛欄河親水公園南畔現址,
曾經數十年配合政府鼓勵外銷的政策將商品運送國外來換取外匯,
大量製造日本煎茶、包種茶、烏龍茶
外銷日本各地及利比亞、摩洛哥、等國家。
每年高達30萬公斤的外銷量,
證明了台灣本土關西錦泰茶的魅力。
我們一起來參觀當年在巨大產量時,
一條龍的生產線!
該茶廠占地千坪,
保留有百餘台號稱大小朋友最愛的變形金剛製茶機械、
曾創造台灣茶葉外銷奇蹟的英國傑克遜式大型楺捻機、
火車頭狀的大型蒸菁機。
廠內還可看到台灣最長的「茶葉捷運系統」,
讓人大開眼界。
第一步:萎凋~
高達2~3層樓的機具~
最早是燒煤來帶動這些機具的運作~
不同的發酵程度製作出不同的茶葉,
茶廠還自創讓飲者口齒留香久久不散的"炭焙烏龍茶",
更是要憑經驗來抓發酵的時間唷!!

炒菁~
我們都相當認真聽解說唷~
這揉捻茶葉的機器,
還可以運作唷~

一排滾筒式乾燥機~

望著這列機器遙想當年關西茶葉外銷的榮景,
再想想茶場主人訴說近幾年因為高爾夫球場的開闢,
茶園一一消失不見的現狀,
這些真的慢慢變成歷史記憶中的骨董了!
接著我們進入了茶廠家族的歷史博物館~
這是1936年第一代的骨董級馬達唷~
1956第二代的骨董級馬達~
各式老機具都保存在這裡,
也將美好的回憶留在館中!
厲害的木雕~

一路的老照片,
有說不完的故事!
更多的"麥頭"~
家族長輩在日治時期被徵召參加二次大戰前的照片~
出征前在家鄉廟宇前合照,
無非是在祈求神明保佑子弟們平安歸來後的景象~
為了讓大茶廠運作所需要的煤礦~

用竹子編織的,
好細緻唷!!
再進入更小的房間,
不好意思我先被這吸引~
牆上的棕簑~
這是當年沒錢的泰雅族原住民,
用陶甕來換取茶葉或其他商品留下的~

古時的搖籃~
牛骨與牛角~
一地的老物品,
都變成那個年代留下的印記!
中午12點多,
我們意猶未盡結束茶廠的參觀,
與最棒的茶廠主人合影~
我們就在茶廠中午餐,
這大鍋菜是社區媽媽的在地料理,
都好好吃唷~
卓組長午餐才到啦!!!
吃飽再喝了熱茶後,
開啟下午的行程:石店子老街巡禮~
先穿過"文人巷"!
居民信仰中心的太和宮前方的紅磚巷被封為「文人巷」,
因為在日治時期文人雅士在寺廟吟詩高唱後,
穿越小巷回家,
文人的身影並沒有隨時空消褪,
走入其中,
自然就能感受。
步過窄窄的紅磚小巷,
像穿越了時光隧道,
也讓我們聯想到鹿港的"摸乳巷"~

古老的"土角厝"~
 
在太和殿後方是關西分駐所的所長宿舍,
小巷 口掛著文人巷的標誌,
走進便可看見昔日分駐所的宿舍,
宿舍上方搭設鐵皮保護,
由此可見分駐所的歷史痕跡。
宿舍旁有一庭園造景,
相當美麗。
所長宿舍為日式木造建築物,
依據不同的家庭狀況,
給與不同平 面尺度的宿舍空間,
得以看出早期警察人員的生活樣貌。
可惜圍了起來不能參觀~
來到"太和宮"~
建於1812年,
經過兩次遷址後於現址。
目前是屬於台灣新竹縣文化資產。
主祀三官大帝、
配祀五穀神農大帝、觀音菩薩、天上聖母、 關聖帝君、
廣澤尊王、 文昌帝君、至聖先師、制字先師、
魁斗星君、註生娘娘、朱衣星君、伯公
昭和6年的匾額~
再穿過傳統市場~
阿婆這家相當有名,
夏天賣仙草,
冬天賣金桔醬~
用來沾肉的醬料~
沿著老街步行,
不時瞧見百年老厝正在翻新中~
傳統的木頭拉門~
經過關西第一戲院~
關西第一戲院,
是關西第一家娛樂場所,
雖已歇業,
但還保留特殊的建築樣式及風貌,
不難看出當時榮景盛況。
1940年昭和15年(民29年)
由台灣總督府保安課管理的全島巡迴映演會登錄於「台灣興行場組合」,
名單裡就有關西第一戲院及東泰戲院,
所有者是鍾藍氏阿梅,
經營者鍾敬恭。
當時全台灣登記的只有168家戲院。
主要放映日本殖民政策宣導片及無聲電影。
戲院原為製碗窯改建,
椅子是用麻竹捆在一起而已。
活動式銀幕,
放映時有辯士當解說。
 
上頭還有好多老電影看板~
一起與關西第一戲院合影~
慢慢步入石板路~
新竹縣關西鎮由地方仕紳羅碧玉所捐地興建的南門崁下老石板路,
已經有近80年歷史,
25年前,
因應自用汽車增加,
鋪設了柏油,
原本居民期待,
由內政部營建署補助新竹縣政府的歷史生活步道營造計畫,
能夠重現老石板路,
但卻是以怪手全部刨除,
因此今天北上陳情,
希望半年內還給他們,
關西最後一條老石板路。
拿出60年前的老相片,
退休教師曾源順,
從小就住在南門崁下石板路旁邊,
不滿新竹縣政府剷除老石板,
鋪設新的鋪料,
希望能夠復舊,
保留過去風貌。
完全現代化的石板路已經失去保存歷史風味的意義,
難怪被居民大肆批評~
旁邊比較樸實懷舊的老厝~
從石板路眺望的風景~
批評諷刺的青苔畫,
實在太絕妙!!

接著來到石店尾,
開始欣賞時光長廊彩繪牆

如果看慣了知名的老街與擁擠的攤販,
來到這一條狹小陡峭的小街巷應該不會讓一般遊客多加駐足。
但是如果換個念頭想要享受優閒的村居印象,
體會關西人漫活長壽的心境,
關西石店尾這條不起眼的老街,
他的樸實無華,
最近倒吸引了一些鎮民與遊客的關注。
古時新竹墾戶開發內山飛鳳古道,
挑夫將內山六社的貨物沿著牛欄河通過渡船頭,
運送到龍潭三坑老街,
再沿著大漢溪、淡水河將貨物出口。
因此在渡船頭邊的咸菜棚(關西的舊名),
就成了商賈聚集之地。
過了渡船頭進入鎮上,
便是石店尾,
也就是現在南雄里中正路底六條通一帶,
這裡在前清時期起就已經熱鬧滾滾!
從前附近店鋪從打鐵、打石、鹹菜店、
木匠街、竹編小店等、各種傳統技藝一應俱全,
附近居民信仰中心-太和宮、老市場、老戲院,
在日據時期興建的警察分駐所據說即將規劃為古蹟園區與背包客旅棧;
關西茶業公司在當年規模居全台之冠,
黑頭軍運輸車隊,
穿梭於各港口與產地間,
加上煤礦等採礦業的興起,
間接促成幾家酒店的成立,
使得石店尾獲得關西銀座的封號。
 各行各業會在彩繪牆上栩栩如生展現~
路邊的燈籠花~
關西鎮中正路底出現1道「時光長廊」,
它是長僅45公尺的彩繪壁畫,
傳神描繪了關西老街當年摸骨相命、做鹹菜、打石、
打鐵、做竹編、製茶、製麵、餐飲小吃等群聚的榮景,
是鮭魚返鄉的老畫師廖深貴跟來自台北的年輕塗鴉客蘇慶峰老少合作的成果,
希望傳承、融合在地與外人觀點,
讓關西過往的璀璨重新發光。
竹編~
木匠~
打鐵舖~
有名的摸骨師傅~

好立體唷~
一起來杯關西仙草吧!!

前面是過往相當重要的渡船頭~
「渡船頭」,
顧名思義以船過河,
河就是關西鎮的母親河—鳳山溪。
100多年前河水豐沛,
河深水急,
又無橋樑,
往來的行旅只能坐船渡河。清
朝至日本時期,
竹東芎林地區農林物產經飛鳳古道輸送至大溪,
轉淡水港,
這個「渡」,
在交通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史料記載,
此處設渡始於清道光20年間(西元1840年左右),
稱鹹菜甕渡,
每人渡船費4文錢。
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出生的大詩人徐慶松先生,
他說小時候曾經坐過船。
當時並不是撐竹篙,
因為河深水大,
撐不得;
不用竹篙也不是用木槳,
而是用一條粗鐵線綁在河兩岸的大樹固定,
過河時船主以兩手拉粗鐵線前進。
渡到對岸約2、3分錢,
大人小孩船資不一樣,
若挑擔當然要多付一些。
日本時期船家有2個,
分別姓朱和戴。
全盛時期曾經有輕便車的轉運站,
將關西鎮石門馬福新城地區的煤炭木材等物資,
運到街區轉賣到外地,
人員出入則靠渡船載運。
渡船頭橋興建竣工來往便利只留下「渡船頭」這個老地名,
供人懷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